蘑菇宝贝网,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

宝贝网→

蘑菇宝贝网公众号
您的位置:宝贝首页>育儿问答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2023-12-30 18:33:44育儿问答
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血常规是医学上的一种化验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吗?接下来,我跟你分享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1)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数应为4~5&

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

血常规是医学上的一种化验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吗?接下来,我跟你分享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1)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

正常红细胞数应为4~5×10^12/升,如低于4×10^12/升,或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时,则认为有贫血,医生则根据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关系,来了解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及贫血的程度。

从血球计数即可测出白细胞总数和不同大小的分类白细胞,但真正了解白细胞分类情况则要制成血涂片,然后用瑞氏染色法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判断和计数多形核白细胞、杆状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医生在遇到各种发热患儿,怀疑是感染性疾病时,最简单的检查就是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一般来讲,白细胞总数升高超过10×10^9/升或多形核白细胞超过50%~60%就认为可能是细菌感染,而白细胞总数低于10×10^9/升及多形核白缅胞低于50%就可能是病毒感染,这样就可决定采用抗生素治疗或抗病毒治疗。但年幼、身体衰弱或病情极端严重时,这些结果可能出现特殊情况或异常反应,需要综合判断。

(3)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应为100~300×10^9/升。

血小板也是~种血细胞,它与体内凝血和出血有密切关系,如血小板总数低于100×10^9/升,临床上就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或全身皮肤紫癜,即临床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上3类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成熟,然后运行到全身。如果发现这3类细胞都减少,往往意味着骨髓增生障碍或有其他血液恶性疾病如白血病等,此时就需要查骨髓象来帮助明确诊断。

血常规是一项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临床医生要根据病情,结合体格检查,并参考血常规检查,进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采取合适的治疗。有时血常规需多次检查,才能予以定论。

(1)红细胞计数(RBC)(单位:10^12/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位:fL)

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

(5)血红蛋白浓度(HGB)(单位:g/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单位:pg)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单位:g/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8)白细胞计数(WBC)(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小于正常值,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9)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单位:%)

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11)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2)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单位:%)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3)淋巴细胞计数(LY)(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4)淋巴细胞比值(LY%)(单位:%)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5)血小板计数(PLT)(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小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单位:%)

大于正常值,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小于正常值,提示血小板减少。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单位:fL)

大于正常值,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症;小于正常值,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18)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单位:%)

大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小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

大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高;小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低。

二、血常规检查项目***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检查很重要,当人身体发生变化时,常引起血液质和量的变化,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血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血常规检查项目的资料,欢迎阅读。

1、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常规检查是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及白细胞分类(DC)计数、血小板((Pt)计数。

2、在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数值大致呈平行的关系,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具有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改变的贫血,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就更有意义。

3、一般经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时,即被认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这种情况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前者是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所致,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继发性可见于高原地区居民,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还见于肾癌、卵巢癌以及肾孟积水、多囊肾等。原发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细胞增多症也可引起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红细胞数可高达(7-10)×1012/L、血红蛋白达180-240g/L。

4、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即可视为贫血。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至15岁以下的儿童,因身体生长发育迅速而红细胞生成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值可较正常成人低约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浆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可导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以上统称为生理性贫血。病理性贫血见于各种贫血,如肿瘤、再生障碍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

5、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5种。由于各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质或量的变化。

6、白细胞总数》10×109/L称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0%,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淋巴细胞增多,病理性的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

7、血小板(Pt)的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对止血、凝血及血块收缩均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增多(》300×109/L),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脾切除后、急性失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减少(《109/L);如降低太多(《6×109/L),有可能造成大出血休克或颅内出血死亡。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瘫、再障、急性白血病、脾亢、药物中毒等。

当然,血常规检查只是辅助性诊断方法之一,若要确诊,还需要医生结合临床和其他相关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以前由于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低,工作量大,又将血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检验基本是由机器检测,速度快,数据精确。血常规检查之采血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运送是保证结果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采血时凡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幼儿可于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处应避免有皮肤红肿、溃疡等现象。采血时如病人检测项目多,应先采常规血,防止血小板发生聚集。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最好不超过0.5 min,以避免瘀血和血液浓缩(有试验证明,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及某些因子活性增强,影响某些实验结果)。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器,既有利于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溶血标本会造成红细胞计数降低,红细胞比积降低。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血浆中容易出现微凝血块,可能阻塞血细胞分析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会使血常规检验得出错误结果。

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血常规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应在4℃~8℃低温冰箱冷藏,但低温保存不要超过4 h,保存条件非常重要,不适当保存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标本应由检验人员或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标本运送要做到专人专送。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

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药,以免延误诊治。

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成人WBC总数为(4.0~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Gran)占50%~70%,淋巴细胞(Lym)占20%~40%,单核细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05%,嗜碱性粒细胞0~1%。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感冒等。②某些细菌、原虫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黑热病,以及严重感染如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③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④某些药物及化学试剂及放射线影响,如磺胺药、氯霉素、抗肿瘤药、化妆品、不合格装修材料等。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①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大叶性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丹毒、急性阑尾炎、白喉等。②明显的白细胞升高应警惕白血病的可能。③某些肿瘤可致白细胞升高。④外伤或组织坏死,如大面积烧伤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比例会相对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剥脱性皮炎、肠道寄生虫病等;某些白血病也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应提醒注意,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有些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过性波动,如餐后、剧烈运动等,另外也可能出现仪器测量误差。因此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时不必过于惊慌,至少要复查一次,尽早到血液科就诊。

PLT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小板数量过高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则容易发生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

血小板升高常见于血液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某些感染、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脾切除后、运动后等也可有血小板增高。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某些药物所致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很常用的检验方法,报告单中的项目比较多,所以在看报告单时,不可孤立地看某一项,必须把各项化验结果综合分析,医生也会根据你的临床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诊疗处理。

第一,我们先来看化验单中的第一项CRP

CRP就是C反应蛋白,很多大医院都开展微量血CRP的检查。这是一个初筛的

检查,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白细胞也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细胞出现的时间更早。同时CRP还是疾病?身反应的指标,如果数值高出正常值数倍,往往提示病人身体的多个脏器受到损伤。另外,CRP还和一些严重疾病有关系,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风湿热等。

很多家长拿到化验单只知道看白细胞高不高。一般来说,如果白细胞的数量大于10000,就提示孩子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白细胞的数值越高,说明细菌的毒力越强或者细菌的数量越多。

但有时候白细胞特别高,不见得就一定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内还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如果孩子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他体内的淋巴细胞就特别高,所以白细胞总数也特别高,可能达到20000,甚至30000,实际上这里面大部分是淋巴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是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的组织中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了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从体积来看,从小到大依次为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数值越高,说明疾病还在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中性粒细胞主要是针对细菌的,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就会增加,来杀死细菌。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应地就要升高,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第四,要看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

如果它低于正常值,说明有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越低,说明病毒感染的程度越严重。如果高于正常值,说明是细菌感染。有些孩子,他们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不太高,但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很高,这预示着孩子的发热会越来越厉害。第五,看血小板

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感染的次数越多。这个孩子的血小板是正常的,很多反复感染的孩子,血小板数值都是400万、500万。

第六,看嗜酸细胞(EOS)绝对值和嗜碱性细胞(BASO)绝对值

它们是判断孩子是否过敏的指标之一。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嗜酸性细胞绝对值是0.92,正常值是0.05乣0.56,高出正常值很多,说明孩子过敏很严重,说明这个孩子这次生病是在过敏基础上受到感染导致的。

第七,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百分率

淋巴细胞是干什么的呢?淋巴细胞主要通过分泌抗体来对抗病毒的。如果这两个值高出正常值,就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第八,看单核细胞百分率和单核细胞绝对值

三、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这是我之前写的一个文章,如何简单快速的看懂血常规报告。

这是一张常见的血常规报告单,上面有纷繁复杂的好多项指标

那么多项目,对的起那十几块钱了!

所以现在大街小巷很多身穿白大褂的大忽悠

“大妈,过来啊,免费给您进行血液检查,我们的这个检查可以测几十项项目呢!”

进入正题,血常规单首先可以分三个大的部分

然后我们再划掉一些大家看不懂,实际生活中也不需要理解的项目,让这个检查单简单一点

对了,血型和RH血型在血常规中是不包含的。

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所有的检查都是服务于临床的,所有的检查报告一定要结合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来分析。这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作为病人,了解个大概和常见的情况就可以了。

这一项在临床中主要用来判断你的血量!

临床中最常见的就是贫血,红细胞数量下降,血红蛋白数量下降!

导致贫血的原因就很多了,比如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等等。

红细胞数量增加的情况有造血异常,脱水等。

在临床中用得最多的是看你有没有感染,比如你喉咙痛,发烧了,去医院。医生就要给你做一个血常规,看看白细胞的变化情况。

如果细菌感染,白细胞的数量会上升,

而且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会明显上升,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时候

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细胞上升的不会太明显,但是淋巴细胞的比例会明显上升,比如流感。

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细胞的比例会上升

白细胞过分的上升了,那还有可能是韩剧三宝白血病,不过发生的概率非常低,免得有人要瞎想

白细胞下降,有可能是严重的感染,造血系统疾病等

血小板是用来止血的,因此一些紫癜的病人,血小板会下降。

(受邀回答嘉宾:瑞金检验李博士)

去医院看病做化验,血常规做得最多的项目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血常规是手工法检测的,一般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随着全自动血球仪的广泛应用,血常规报告单上也有20个左右项目了。那么要重点看哪些指标、这些指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血常规报告单上的项目虽然很多,但仍然是围绕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来进行的。

白细胞项目包括计数、分类(中性粒、淋巴、单核、嗜酸粒、嗜碱粒细胞等)。对计数来说,虽然不同医院、不同设备的参考范围不完全一样,但对成人而言,都以高于10×109/L也就是1万/微升作为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或者细菌感染的指标;而以低于4×109/L也就是4千/微升作为判断是否免疫力降低的指标。分类计数时,主要看“中性粒”和“淋巴”。一般认为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例如超过70%,倾向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单核、嗜酸粒、嗜碱粒细胞与一些感染及过敏反应有关,但因为其本身所占比例较小,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白细胞项目在儿科的意义更大,因为儿童的造血功能更为旺盛,对感染的反应性也更强。对儿童来说,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结果分析要考虑其年龄,一般而言,新生儿的白细胞计数可以达到20×109/L也就是2万/微升,随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总体上,6至8岁以内的儿童,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可以略微放得高一些。另一个现象是中性粒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倒置,这个时间大约在4-6天到4-6岁。就是说,新生儿是中性粒多于淋巴,到了4-6天二者相等,然后淋巴超过中性粒,到4-6岁时,二者再度相等,6岁以后直到成人,便是中性粒多于淋巴了。在看儿童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C反应蛋白(CRP)已成为许多医院血常规的伴随项目,其临床意义是连同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来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

众所周知,血小板是管凝血的。血小板指标包括计数、压积、平均体积、分布宽度等。最主要就是看血小板计数,一般认为低于100×109/L时,患者会有凝血功能降低的风险,且随着血小板计数的降低而更为严重;如果低于50×109/L时,就要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了。

看血常规化验单,除了要抓住一些重点指标,主要还是要结合我们日常常患疾病来注意辨别。

下面我教大家具体怎么来看血常规化验单:

现先附上一张标准的血常规报告单(我画了重点,颜色相同可以归为一类一起判断)!

第一,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主要看绿色部分指标)

细菌性感染: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会明显升高,但有些严重细菌感染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降低。

病毒性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但淋巴细胞百分比会增加;如是EB等特殊病毒感染,白细胞可能也会升高。

第二,是否贫血?属于哪一类的贫血?(主要看红色部分指标)

记住一点:血红蛋白降低就说明贫血。接着区分贫血类型:

大细胞性贫血(包括有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和吸收障碍):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升高,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包括有慢性炎症以及尿毒症引起):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降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包括缺铁性、维生素B6缺乏、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慢性失血等):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都降低。

第三,可能过敏的提示(主要看黄色部分指标)

正常情况下,过敏性疾病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但注意:不是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就不一定能明确诊断过敏性疾病,像寄生虫感染、风湿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也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第四,血小板是否异常,不可小觑(主要看蓝色部分指标)

血小板增多:常见急性感染、失血、溶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减少:常见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加如血小板减少症、脾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常规可以检查哪些疾病?这也是平时普通大众常常问起的疾病。首先说血常规可能提示的疾病很多,可以主要分为三大类,也就是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关的疾病。今天,张大夫以最常见的一些疾病作为例子,给大家说一说。

平时普通人都有感受,如果是感冒发烧了,到了医院一般医生会建议患者查血常规。这种情况下,查血常规的目的是明确感染的性质,比如说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如果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升高了,这多数是因为存在细菌感染;而如果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不高,同时淋巴细胞升高了,这可能提示是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

血常规中有一部分指标是提示红细胞相关信息的,比如说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等等,这一部分化验数值最常用来诊断贫血。比如说贫血是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等。总之,看贫血要看这一部分。

剩下的最后一般分是血小板,血小板的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的数量、比积、分布宽度等等。一般这一部分指标是来初步筛查血小板疾病的,比如说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的相关疾病。

以上说到的血常规可能提示的疾病,只是很多疾病中几种常见的疾病,以点带面,让大家对于血常规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如何看懂儿童血常规化验单?其实主要看的是以下几项,可以初步判断下宝宝是否感染或者是否存在贫血等。

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比率(L%)

对于小孩来说,4岁以前他的这些数据和成人是相反的

4岁以前的孩子:淋巴细胞比例是高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是低的

6岁以后的孩子:这些数据才和正常人一样,淋巴细胞30%~40%,中性粒细胞为40%~60%

如果说白细胞总数在4000~10000这是一个正常的值。

一旦确定贫血,一定要早期治疗,因为长期贫血会造成孩子生长发育迟缓、认知障碍、烦躁、异食癖、反甲等。

血小板是反映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100-300)×1012/L。如果血小板明显减少,考虑凝血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

图片有水印,因为本文转载自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听萌医生说。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抽血检查的经历,而在所有的血液检查项目里,血常规应该是最常见、也最基础的一项检查了。在入学体检、职工体检、感冒发烧、出血、贫血等不同的情况下,查一个血常规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很多人拿到了血常规的单子后,看着单子上朝上朝下的几个箭头,总是一头雾水。问门诊医生吧,医生忙的连头都来不及抬,简单的回复很多人也听不懂。今天呢,我们就来聊一聊怎么看懂血常规。出于实用和简洁的考虑,我将选择血常规检查中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六项指标进行讲解。

它的名字叫白细胞,但是其实它是一个没有颜色的球形物质。正常人在不同的阶段,白细胞的计数也是呈动态变化的。新生儿期白细胞的总数可以达到15X10/L;到了婴儿期,白细胞的总数会下降到 10 X10/L左右;到了儿童期再往上,白细胞的总数一般也就固定在了(4.0~10.0)x 10/L。

看到这张图就感觉看到了一个蓝色的巧克力球

白细胞其实并不是一类物质,而是包含了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五中细胞的一个总称。不过以上的五种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都可以理解为杀灭病原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和防御功能。这么说,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在感冒发烧的时候,会出现白细胞总数的增高了,因为聪明的白细胞敏锐的察觉到了细菌和病毒的入侵,随机大量增殖,以杀灭病原体。反过来说,当白细胞升高的时候,最常见的原因也就是感染了。

那么,这五种白细胞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来说一说他们的作用和意义。

中性粒细胞在透明的外观以外,还有一个深紫红色的细胞核,一会排成一个U形,一会排成一个S形,但是它绝对不会排成一个B形。

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在发生感染时,往往都伴随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者计数的同时增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染非常严重的时候,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我们就简单的理解为病原体太凶残,中性粒细胞被杀光了吧。出现这种情况的病人,一般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除了感染,严重的外伤、手术、大出血、血液系统疾病、中毒、蛇咬伤等情况下也都可以见到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淋巴细胞有大有小,大的直径在10-15um,小的直径在6-10um,在高倍显微镜下,能看到它们都有着深蓝色的迷人的细胞核。

右上角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那是个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在人体内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在发生感染时,淋巴细胞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挥自身的作用。一方面,它会转变为效应细胞,迅速来到感染的部位,吞噬和杀灭病原体,让人体更快的恢复健康。另一方面,它会转变为一种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虽然不具备直接杀灭病原体的功能,但是,他能记住每一种入侵人体的病原体的长相。这样在下一次有同类病原体入侵时,它能迅速的识别出这是个坏东西,它更能在短时间内召唤大量的效应细胞来到战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传染病,比如水痘,腮腺炎不会出现第二次的原因,因为在他们还没有发病之前就已经被淋巴细胞干掉了。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都会在人体出现感染时升高,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当细菌、支原体感染时,一般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当病毒感染时,一般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

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而红细胞之所以呈现红色,也正是因为有血红蛋白的存在;而血红蛋白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血红蛋白内含有大量的铁元素。但是,其实红细胞并不是一直呈现红色的。在将氧气从外面运输进人体时,它呈现的实现红色;而当红细胞将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到体外时,这个时候它会呈现暗紫色。

男性和女性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有一定的差别。男性的红细胞计数在(4~5.5)X10/ L之间,女性则在(3.5~5.0)X10/ L之间;男性的血红蛋白120-160g/L之间,女性则在110-150g/ L之间。至于女性为什么比男性低,原因你们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吧,我可什么都没说。

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以上数值时,就可能是存在贫血。一旦存在贫血,就必须明确贫血的原因。常见的贫血原因可能有血液系统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各型贫血)、消化系统疾病(长期便血导致血色素流失)等。

血小板的直径非常小,一般在2-3um之间。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血小板都被认为是没有任何功能的一种物质,直到1882年比佐泽罗发现了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掀开了血小板的纠结人生。

本来只想一个人呆着的血小板,自从被发现之后,就一直处在纠结之中

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在(100~300)X10/ L之间,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有可能会导致出血,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这个时候需要通过药物增高血小板计数,严重的话可能需要输血治疗;当血小板计数过高时,可能会发生血液凝集,导致栓塞,比如在发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时,这个时候又需要抗血小板治疗。总之,血小板高了也不是,低了也不好。

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这真的是目前为止我最长的一篇的科普文),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明白。如果不明白的话,要不我给大家寄一本诊断学的书?唉,医学科普不好做啊!

大家平时上医院看病做检查,其中,血常规就是很常见的一种。但血常规中有很多项目,包含各种眼花缭乱的指标,经常上上下下的箭头直看得人头晕。

下面我们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血常规怎么看。

其实作为普通非医学群众,我们只要抓住三个主要指标可以了,哪三个?

白细胞是我们身体的防卫兵,经常在前线跟各种细菌、病毒等"坏蛋"作战。因此,当病菌入侵时,我们的白细胞会亮红灯,这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

也就是说白细胞有问题(升高或者降低),表示有病菌感染。

在有感染症状时,医生通过对白细胞的初步分析,判断是不是需要抗菌的药物帮助身体共同消灭这些外来入侵。

当然还有一部分白细胞严重异常,不是病菌引起的,而是跟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这类比较少见,通常还伴有其他严重表现。

血红蛋白就是我们常说的血色素。

一般女性110g/L,孕妇100g/L,男性120g/L以上。

低于下限高于90,表示轻度贫血;90-60是中度贫血;60以下是重度贫血。

慢性肾衰竭的患者通常会伴有肾性贫血,需要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应用这个药品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应该保持在100-120g/L,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于07年发布风险警告,高于这个值会增加死亡风险。

血小板是我们机体凝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血小板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当我们身上被划一个口子,血一般马上就会被止住,就有血小板的功劳。

血小板正常是100-300(单位是*109/L)

由于免疫病、血液病和使用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都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通过这个检查就能反应出来,早发现可以避免出血导致的问题。

另外在一些免疫病和血液病会出现血小板升高,因此血小板升高也需要警惕。

血常规项目很多,不同情况下医生还会借助血常规中其他指标进行分析。

但作为普通人,会看这三项,基本就足够了,因为一般这三项没问题,不会有大的问题。

如果血常规这三项有问题,通常会需要其他检查进一步分析,

比如如果血红蛋白低,表示有贫血,为了分析为什么贫血,医生会要求进一步查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B12等这些贫血项目。

当白细胞有问题,医生可能会再查C反应蛋白、血沉等看看感染程度。

医院里面的检查很多,其实最基本的就是三大常规,血常规就是三大常规最重要的一个,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可以从最基本的血常规里面发现并诊断许多重大的疾病,做为普通人来说,知道一些血常规的知识意义非常大的,

今天来说说血常规怎么看,血常规到底正常不,上面有参考值,看向上,向下的箭头就可以知道了。

不过有些指标很重要,有些就没有那么正常了。

红细胞参数,整体来看,大于正常值临床意义比较分散,主要造成原因有:红细胞增多症,、先天心脏病人、脱水,高海拔人民(红细胞参数要高于低海拔人民)等,需要与其他检测手段一起来看。

红细胞参数低于正常值表示贫血、失血等,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将贫血分级,轻度贫血者,血红蛋白(Hb)>90克/升;中度贫血者,Hb60 90克/升;重度贫血者,Hb

关于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和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关键字:分析 怎么 医学 检查 

    看看以下问答是否对您有帮助

    更多>
    问:单眼皮自然变双眼皮(怎么从单眼皮自然变成双眼皮)
    答:

    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血常规是医学上的一种化验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吗?接下来,我跟你分享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1)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数应为4~5

    问:婴儿睡觉时打呼噜?三个月的宝宝晚上睡觉会打呼噜,正常吗
    答:

    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血常规是医学上的一种化验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吗?接下来,我跟你分享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1)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数应为4~5

    问:小儿寻麻疹?孩子得了寻麻疹怎么办整个脸都肿了
    答:

    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血常规是医学上的一种化验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吗?接下来,我跟你分享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1)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数应为4~5

    问:哺乳期能不能吃皮蛋 产后哺乳期可以吃皮蛋吗
    答:

    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血常规是医学上的一种化验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吗?接下来,我跟你分享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1)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数应为4~5

    问:快速去除黄褐斑,脸上黄褐斑怎么去除效果最好
    答:

    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血常规是医学上的一种化验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吗?接下来,我跟你分享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1)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数应为4~5

    蘑菇宝贝网QQ交流群

    10613862

    欢迎各位妈妈加入交流!

    宝宝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

    • 官方微信→

      宝贝网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宝贝网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蘑菇宝贝网|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3010308号-4 © 2018-2021 www.mogubaby.com版权所有,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联系我们